“流动的中国”旅途风景无限好 “五一”假期有滋有味、收获满满
法律强制性不是孤立的,它是国家强制性的体现。
这就是在国民经济学所描述的异化状态中,或者说在市民社会的条件下,货币表现为对人的一种抽象统治力量。最近轰动全国的例子是,2022年6月唐山烧烤店内歹徒围殴女青年,一些食客无动于衷,结果女青年被打伤。
不管开展国际合作还是进行国际斗争,都需要了解和熟悉各国和国际组织法律规范文件、知己知彼、纵横捭阖、法治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才,这是与国际对话的前提,也是消除误判,既听得懂别人所言,也让别人听得懂中国故事、中国话语的前提。同时,马克思还敏锐地观察到,这种异化也部分地表现在:一方面出现的需要的精致化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精致化,却在另一方面也造成需要的牲畜般的野蛮化和彻底的、粗陋的、抽象的简单化,或者毋宁说这种精致化只是再生出相反意义上的自身。批判吸取传统文化各种思想、学说和制度中的有益因素,对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融合,对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都具有积极意义。法治文化建设与全民素质相关。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吸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将其改造成为有助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具有发展性的现代法治文化。
对儒法两家关于人治与法治争辩的结局,瞿同祖先生认为:儒法二家对抗的时代是在战国及秦的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原是儒道、杨墨、名法各家思想学说草创形成,竞争的时代。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受教化的熏染而为善,另一部分人虽然冥顽不灵,必然畏惧刑法的制裁,而不敢为恶,还有一部分则可教刑兼施,并受其影响。对于有责性意义上的责任而言,刑事责任是对主体行为的一种道德上的否定性评价。
必然联系说的法律责任的表达,对于实践中的许多责任情形都缺乏当然的解释力。此时责任主体承担补偿性的不利后果不是因为他人受到损害,而是因为在他人受损之时自己收获了利益,且自己获益与他人受损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损害结果是民事责任构成的必备要件,不是刑事责任的必备要件。它是某主体抵御国家不合理要求,防止公权力对公民权益实施侵害的屏障。
此时,责任主体依然要承担不利的后果,其之所以要承担这样的后果,是因为自己获得了利益,由此,主体之间存在的这样一种损益对应关系是责任主体承担不利后果的依据。这种评价或判断,表现为其行为具有道德上的可非难性。
根据三阶层的犯罪理论,犯罪的成立必须具备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三个条件。虽然有些教材认识到两种责任在责任构成上的差异,也强调某些内容并非全部适用于所有的责任形式,或者仅适用于部分责任形式,但这又与其所冠之的法律责任构成的要件或要素的称谓属性相矛盾。具体来说,是关于行为人心智健全、对行为违法性具有认识、能够期待其作出合法行为的肯定性判断。必然联系说虽然对既有的后果说义务说作了批判,但并不能准确全面地涵盖所有部门法领域关于法律责任的情形,因此依然没有在法理学层面为法律责任作出最好的定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律责任应该被定义为主体应当承担不利后果的依据。如果侵害主体能够填补,当然令其填补。在这里,法律责任不再是当事人应该承担的不利后果,也不是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由当事人履行的第二性义务,而是承担不利后果和履行义务的依据。虽然责任主体和因果关系为所有法律责任构成的共同要件,但其在具体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实践中所呈现的样态和发挥的功能也具有明显的不同。
依照对什么负责的进路,民法上的过错责任,强调的是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从西方词源上考查,liabilityresponsibility 以be responsible for或being responsible be liable for为核心表达方式,这是一种对……负责的表达。
这种可非难性表征的是主体和自己行为的关系,作为一种关系或状态是该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据。这样,侵权法正在从以加害人为中心向以受害人为中心转变,相应而言,法律技术的中心和所侧重的对象并非侵权人的行为,而是受害人的损害。
进入专题: 法律责任 。义务说把法律责任定义为由特定的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补偿、强制履行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五、法律责任概念的重构 在对既有概念的缺陷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法律责任应该被定义为:因特定的法律事实使某主体承担不利后果的法律依据(以下简称依据说)。在这里,责任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是认定犯罪和判处刑罚的根据。因此,持不利后果说的部分学者,将法律责任表述为行为主体因某种法律事实而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显然没有考虑到民事责任中的这些复杂情况。后果说也同样存在概念不周延的问题。
同时,也正因为在法理学层面学者们对这些差异缺乏足够的关注,由此导致了对法律责任概念的归纳和解释普遍存在不周延的缺陷。将法律责任定义为依据,虽然对既有的法律责任的概念体系构成冲击,但并不是说既有的关于责任的表达都应该废弃。
新的法律责任概念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统合部门法中的法律责任的所有形态。新的责任概念对民事领域中复杂的责任形态同样具有解释力。
第一种刑事责任概念是在犯罪的法律后果的意义上使用的。既然责任要求的是主体付出这样的代价,并且最终要以国家强制力的方式来实现,那么,国家在令责任主体付出这样的代价时就必须有一定的理由和依据。
既然这类责任是由合法行为引起的,那么其表达的就不是违法者应该赔偿的问题,而是受益者应该补偿的问题。三、既有概念中的构成要件不能准确体现责任形态的特点 当下的法理学教材大致将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归结为责任主体、违约行为或违法行为、主观过错、损害结果、因果关系等内容。某主体承担责任意味着利益的丧失,这种丧失无论以什么方式表现,对责任主体来说都意味着一种不利或负担。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损害的有效填补,损害分散的思想逐渐为现代侵权法所重视,即损害可以先内部化,由创造危险活动的企业承担,再经由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机能或保险加以分散,最终由多数人分担,在这样的立法理念下,更不需要强调行为人或侵害方是否有过错,是否违法,甚至都不需要非得尽到注意义务。
即使将因果关系作为必备要件的教材也都是在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联系的意义上表述因果关系,普遍忽视了对行为人的心智状况与具体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其对刑事责任的特殊意义的思考。主观过错是以刑事责任为主体的公法责任的必备要件,而在民事领域,只有在过错责任中,主观过错才是必备要件,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都不需要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在民法的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中,因为不需要考虑主体的主观有责性问题,所以,依照对什么负责的进路,它强调的是主体应该对某种损害后果负责。责任表现出的对行为负责和对结果负责的两种样态,在宏观层面大体契合了以刑法为核心的公法责任和以民法为核心的私法责任,在微观层面契合了刑法中的犯罪结果意义上的和犯罪成立条件意义上的两种责任形式,也契合了民法中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三种责任形式。
当下中国刑法学界坚持三阶层或两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学者大多强调在有责性的意义上使用责任的概念。民事责任强调的是对损害的填补。
首先,对违约责任缺乏解释力。对于犯罪的法律后果意义上的责任而言,刑事责任是犯罪的后果,表现的是犯罪人与这种后果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关系或后果性的状态,是对犯罪行为实施刑罚或非刑罚处罚措施的依据。四、既有概念对刑法学新的责任理论缺乏关照 在当下刑法学领域有两种意义上的责任概念。在损害填补的目标下,法律更强调有损害即有赔偿,因而不太强调侵害行为的可非难性
后果说也同样存在概念不周延的问题。民事责任强调的是对损害的填补。
对于有责性意义上的责任而言,刑事责任是对主体行为的一种道德上的否定性评价。具体来说,是关于行为人心智健全、对行为违法性具有认识、能够期待其作出合法行为的肯定性判断。
五、法律责任概念的重构 在对既有概念的缺陷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法律责任应该被定义为:因特定的法律事实使某主体承担不利后果的法律依据(以下简称依据说)。在对既有的法律责任概念及其理论进行反思并对必然联系说的不足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同时吸收必然联系说和刑法中责难说的有益成分,作者提出法律责任为因特定的法律事实使某主体承担不利后果之依据的主张。